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中国文学论文_民国知识界眼中的德国形象研究

来源:东方论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2-02-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1.研究对象的界定 2.研究现状综述 3.理论前提和研究方法 4.研究目标和基本结构 5.晚清民国时期中德关系概述 第一章 《东方杂志》中的德国政局(上

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1.研究对象的界定

2.研究现状综述

3.理论前提和研究方法

4.研究目标和基本结构

5.晚清民国时期中德关系概述

第一章 《东方杂志》中的德国政局(上):魏玛兴衰(1921-1933.01)

1.1 德国国内局势

1.2 一战遗留问题的解决和妥协

1.3 德国政坛人物

1.4 对一战的反思

1.5 总结

第二章 《东方杂志》中的德国政局(中):战前准备期的第三帝国(1933.02-1939.08)

2.1 独裁统治的开端

2.2 德国重整军备和征服奥捷

2.3 希特勒政府的外交关系

2.4 对二战的预言

2.5 总结

第三章 《东方杂志》中的德国政局(下):二战初期的德国(1939-1941)

3.1 对欧洲战场战况的关注

3.2 德意日军事同盟的缔结

3.3 对德苏关系与德苏战争的评价

3.4 总结

第四章 《东方杂志》中的德国经济形势

4.1 一战后的德国赔款问题

4.2 经济危机前后的德国

4.3 对第三帝国的经济形势的渐进认知

4.4 总结

第五章 从“德国国民性”看民国学者对德国文化的认知

5.1 对德国国民性的专题论述

5.2 对德国文学所呈现的德国国民性的关注

5.3 “对老派的反叛”——德国青年运动之中国解读

5.4 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东方杂志》涉德文本(1921-1941)

附录二:涉德文本作者统计

文章摘要:1921年5月,中德两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1941年7月,纳粹政府公开承认汪伪政权,蒋介石政府遂宣布与德国断交。这20年是中德两国近现代史上交往甚密的一段时期,两国在军事、经济等方面有过紧密的合作。其间中国知识界对德国关注度颇高,民国学者对德国的重大事件的分析述评、对德国思想文化的译介认知构成了官方交往之外中德关系的另一个横断面。基于此,本文选取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东方杂志》为研究对象,运用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1921年至1941年间以德国为主的报道、述评,以考察这一时期围绕在《东方杂志》周围的民国知识分子对德国形象的认知,挖掘其形成原因和内在机制。本文除绪论和结论外,共由五章组成,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领域进行考察。前三章以杂志中涉德政治题材文本为分析对象,分别考察魏玛共和国时期(1921-1933.01)、第三帝国前期(1933.01-1939.08)、二战初期(1939.09-1941)等三个阶段中民国知识界对德国政局的认知和评价:第一章考察《东方杂志》中对动荡的德国政局、鲁尔危机和上西里西亚归属等一战遗留问题的妥协和解决、德皇威廉二世和兴登堡等德国政坛人物、反思一战等四个方面的述评,厘清时人眼中含垢忍辱、勉力复兴的新兴民主共和国形象;第二章从独裁统治的开端、重整军备和征服捷奥、德国政府的外交关系和预言二战等四个方面展开,这一时期,知识界眼中的德国形象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希特勒上台的前三年,时人笔下的德国仍是一个从危机中崛起、努力摆脱凡尔赛和约束缚、自强不息的欧洲新兴强国形象,但随着希特勒雄心日炽、德国在毁约扩军之路上越走越远,其侵略者的面目已越来越清晰;第三章主要分析《东方杂志》对欧洲战场、德意日军事同盟、德苏关系的述评,随着中德两国在民国时期的外交关系逐步迈向终点,知识界终于认清德国侵略者的本质,此时知识界视德国为一个公然主张暴力、侵略永无止境的法西斯国家,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第四章围绕杂志中对德国经济情况的论述展开,一战后的“欧洲祸根”——赔款问题、经济危机前后的德国、第三帝国的经济真相是知识界关注的要点。时人对身负赔款重压的德国表示同情,也为通胀后迅速复兴的德国经济加以赞叹,同时也在时间的推移中认清了第三帝国“经济奇迹”背后以国防为中心的经济政策和通过掠夺他国富源实现本国经济发展的“暴力现代化”的真相。第五章透过民国学人对“德国国民性”的阐释考察知识界对德国文化的认知。德国文化中体现出的勤俭、服从、尊重秩序、富有组织且擅长哲学思辨等优秀的民族品质和其排外、唯我独尊、纵情任性等负面民族性格受到国人的瞩目。民国学者在德国文学中也找到了德国国民性的印迹,即文豪歌德笔下的积极进取、笃于实践、永不自我满足的浮士德精神,认为其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改造苟安、守旧的国民性”的一剂良药。在主体论述的基础上,本研究能大致呈现围绕在《东方杂志》周围的民国知识分子眼中的德国形象、嬗变过程及其原因。民国知识界对德国问题的关注也体现了民国学人心怀爱国热忱,在国难当头之际,关注国际格局,联系中国实际,以智识指导舆论的有益尝试。


文章来源:《东方论坛》 网址: http://www.dongfangluntan.cn/qikandaodu/2022/0210/524.html



上一篇: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_论坛情感挖掘研究
下一篇:马一浮与国学——在浙江大学“东方论坛”的演

东方论坛投稿 | 东方论坛编辑部| 东方论坛版面费 | 东方论坛论文发表 | 东方论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东方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